简讯:翁爱玲:从梁子湖畔到雪域高原,教育初心从未改
全媒体记者郭爱兵 通讯员一凡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大学校园到乡镇中学,从乡镇中学到偏远初中,从镇办初中到村小教学点,从梁子湖畔到雪域高原……15年来,翁爱玲老师带着一颗纯洁的爱心,一直行走在艰难而幸福的支教路上。
1、爱的起航——沼山中学
2008年8月,带着儿时的梦想,翁爱玲响应湖北省“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”,从大学校园来到地处农村、条件艰苦的沼山镇沼山中学。
学校缺英语老师,翁爱玲就主动报名。
大学里,她学的不是师范类,也不是英语专业,突然感到“压力山大”。为了备好课、上好课,她常常端着凳子挨个教室去听课取经。她认真研读教材内容,查阅新课标,翻看教学资料,往往备一节课要花去上一节课数倍的时间。
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,六点赶到教室带着学生记单词、背课文,这已成为翁爱玲的铁律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她每天沉浸在备课、带领学生自习、批改作业和与学生谈心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之中。
三年下来,她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统考中名列前茅,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。她辅导的学生在全市初中组英语口语比赛中获得一等奖,她本人也获得沼山中学“优秀教师”称号。她说,自己最开心的是上完早自习来到办公室,看到桌子上散发着芬芳的菊花、桂花、栀子花、沼山胡柚……还有各个节日,办公桌上常堆满学生们自制的五颜六色的贺卡。
2、爱的延续——畈雄学校
2011年7月,三年支教期满,翁爱玲欣然接受沼山镇中心学校的挽留,续签三年合同,来到教师更为紧缺、交通也更加不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——畈雄学校。
年久失修的教学楼,缺胳膊少腿的课桌,阴暗潮湿的教师宿舍,没有自来水,还经常停电。畈雄学校硬件设施简陋,师资力量匮乏,艰苦的软硬环境考验着翁爱玲,将一位柔弱女子修炼成了“变形金刚”:她不仅带“老本行”英语学科,还随时根据学校需要,变身成为物理老师、数学老师、化学老师……在畈雄学校,她几乎所有科目都教过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全科教师”。
2012年,翁爱玲顺利通过湖北省农村新机制教师招聘考试,更坚定了她留在农村任教的决心。
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,翁爱玲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。特别是那些家庭贫困、生活失助、性格内向、自卑孤僻的留守儿童,更成了她揪心的牵挂。2014年9月23日,翁爱玲在qq空间上传了一份家访记录和图片,上面写着:我们班的这位学生不满一岁时妈妈就改嫁了,爸爸常年在外打工,他从小跟着爷爷和奶奶生活。五年前爷爷去世后,他就跟着年近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。
这则日志发出不久,就引起了好友们的极大关注。他们自发向翁老师索取账号,纷纷捐款。短短一周,翁老师就收到爱心捐款3500元。
经过班级老师共同讨论,翁爱玲将捐款分成7份,分别送到7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留守学生家里,从翁老师手中接过捐款,有的家长眼泪直流。这个世界的美好,莫过于爱心的传递、延伸……
3、爱的流淌——夏咀小学
2019年8月,沼山镇夏咀小学急缺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,翁爱玲又从畈雄学校转战到梁子湖畔的教学点。学校没有住宿条件,她每周日下午从鄂城坐车赶到畈雄学校,周一至周五骑电动车到夏咀小学上课。在这个只有一至四年级、4个教学班的湖区教学点,她兼任一年级的数学和三、四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。每周20多节课,每天来回奔波,周末才能回城与家人团聚。
2021年9月,翁老师同时承担起两所学校的教学工作——畈雄学校九年级的数学和夏咀小学四年级的英语。她在两所学校来回奔波,每天备课、批改作业、辅导学生、走访学生家庭,几乎没有一点个人的时间与空间,但她从没有给两所学校的领导提过半点与教学无关的要求,因为她的心里只有学生。
4、爱的飞翔——雪域高原
2022年5月,翁爱玲主动请缨,申请援藏,到祖国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。当年8月11日,她从鄂州出发前往西藏山南东辉中学,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支教工作。
在雪域高原,翁爱玲受到高寒、高反的残酷挑战。日常走路速度快一点,话说得多一点,声音大一点,都有可能引发头晕、气喘、耳鸣、心慌、失眠,甚至更严重的不适。
学校没有教师宿舍,每天上下班要来回骑电动车近30公里,强烈的光线刺得人眼睛睁不开,她的视力持续下降,眼镜的度数连续增长。如果没做好防护,一不小心,两只胳膊就会晒得脱掉一层皮。
翁爱玲肩负九年级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,每周有20多节课。课程多,她经常连续上3节课,很多时候,她都是喘着粗气、扶着桌子、撑着讲台坚持把课上完。
翁爱玲任教的2个班110多名学生,由汉族、回族、藏族、门巴族等民族组成,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。特别是藏族学生,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。她上课只能放慢语速,一字一句不停讲,不停示范、板书,一堂课下来经常身心俱疲。
面对完全不一样的学生、学情,翁爱玲积极在教育、教学过程中调整策略。坚持课前5分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专门训练,教会他们分享小故事、角色互换体验、小组合作。
藏族学生普遍缺乏信心,迫切需要鼓励和认可。翁老师掏钱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奖状,坚持给有进步的学生即时颁奖。这一小小举措让很多孩子热泪盈眶、欣喜不已,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动力。学生曲珍课余时间主动来翁老师办公室的次数越来越多、卓玛央宗数学课上越来越认真、边珍的作业完成得越来越好、德吉央金经常和她聊天说开心的事……
奔赴雪域,来到西藏,翁爱玲深切感受到祖国的需要。她深信,虽然自己贡献的只是绵薄之力,但是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江大河;她愿意与同行们一起,用余生书写中国教育均衡、优质发展的动人篇章。
编辑:王韵
X 关闭
- 太阳能